【買房之後的不自由】買房困擾的解說

A大的理財心得分享_ameryu

在10月24日的講座結束後,我收到了一封很棒的回饋,
真的很感謝這位夥伴跟我分享他的心得與回饋。
然而,在其中有段文字讓我聯想到,
某些社會價值觀對於「屋奴」的冷嘲熱諷。
網友說:
目前租屋中,對買房興趣缺缺,
覺得要背30年的沈重房貸,
而且都被困在同個地方:
不能換工作、不能換環境,無法自由自在。
A大真心覺得,某些帶點評論的言詞看看就好,
真的不用拿來套在自己身上。
會變成屋奴的原因有很多種,
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是沒有量力而為,
預算抓錯,買了太貴的房子。
所謂的「太貴」,
其中一個判斷方式是「房價所得比」。
若房價大於年收入的十倍,其實就算有點貴的房子了。
理想一點的房價大約是年收入的七倍,或月收入的100倍左右。
註一:此為20年房貸,貸七成的算法,
註二:分紅大於年所得的上班族,不適用此法則。
・另一種思維方向(A大的簡短回覆)
買了房子之後,不見得會被綁住,
你若想搬到其他地方住,可以把房子整理一下租人,
東西留在裡面也可以,就全部收在一間房間內,
這個跟租客商量好就行,
而出租收益,則用來補貼在異地租屋的房租。
🔷・租金收入-房貸=補貼金額
當你擁有一間房子之後,
其實有很多種資產運用的方式。
運用租賃所得來讓自己的生活好過一些,
算其中一種方式。
要這樣操作的先決條件是,
你的房貸支出要偏低,
甚至只有房產附近租屋行情的一半。
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在房貸綁約期結束後,
就開始提前部份還款,降低月付金額,
第一階段的目標,個人建議是
把房貸支出削減到剩下最初月繳金額的一半。
🔷・A大曾經操作過的方式:
・房屋租賃所得 - 房貸支出 - 房屋持有成本月攤提
  = 租屋的租金補貼
多數人的想法是,
租金收益只要能打平房貸支出就可以了,
A大倒覺得,不需侷限於此,還有更多的應用方式,
而這一切,端看您是否有看過別人的實務範例。
過去A大曾經為了準備考研究所而在外租房子,
曾經我覺得這樣很蠢、有點「趴袋」,
但事後想想,轉個心境,其實會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由於房產的出租收益還不差,
再加上某段時日努力認真打工、兼差、縮衣節食,
認真存錢還債,因此提前償還了不少房貸本金,
所以我每個月手邊可以運用的錢就變多了。
那時我有兩個選擇,
一、努力學習投資的技巧,繼續從投資市場撈錢。
二、投資自己的腦袋,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有價值。
後來我選「二」
會想去考研究所,說穿了是希望可以
提高學歷,轉換跑道,讓自己的薪水可以增加,
畢竟年收入三十幾萬是很難撐起一個四口之家。
我是覺得辦法是人想出來的,
舞台是要靠自己的努力去爭來的。
沒有天份沒有關係,至少我們還可以靠努力。
不過,說真的蠻丟臉的,考了兩次都沒上,
只好把這件事情先擱著,以後再來完成。
・把房地產當成金錢的分身在運用
 我租的房子,我自己沒出到錢。
那時候的運用手法是
把小套房當成「金錢的分身」在運用,
讓金錢的分身可以養活他自己,
然後還有剩下的餘額可以供應我在別處租屋的支出,
而且我還有剩錢可以去買書,買共筆⋯⋯
等同於我在外租屋時的花費,沒有花到自己的工資收入。
這一切,都是透過理財層面的非工資收入來支出。
缺點是什麼?可以拿去投資股票的錢變少了。
變成只能用薪資收入的一部分,繼續挪一筆錢到固定的投資。
雖然想做的事情很多,但錢只有一筆⋯⋯
・延伸思考
如果你擔心會被房子綁住,倒不如轉個觀念,
『收房客的租金,付其他租屋處的房租』。
住一住,如果不喜歡,租約一滿,
你就可以繼續換地方住。
而你的房子依舊還是有保留在手上,
這種方式,對您後續的買房收租之路,其實是會有幫助的,
有些區域,是要住過之後,才會知道喜不喜歡,
或是住的習不習慣,以台南來說,
最常碰到的就是在睡夢中,被廟會活動的熱鬧聲叫醒。
如果住一住,覺得喜歡,
其實就能開始考慮要不要在附近置產。
有很多人情世故,是要真的有住過才會知道。
・甚至可以問房東,這房子有沒有要賣?
註:
這後面其實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討論,
例如:房東先入為主的觀念,這以後有空再聊。
〖與房產有關的理財金句〗供大家參考
・過去的努力不會白費,
 必定會在未來的某一天開花結果。
 提前還款的效果,是未來每個月都能享受到的效果。
・沒有租不出去的房子,只有租不出去的價格。
.「子彈」要飛十幾二十年,才能打中目標。
願大家都能買房順利